自2022年3月1日(含当日)起,国家知识产权局不再接收专利电子申请的纸质专利证书请求,相关专利证书仅通过电子专利申请系统发放。电子专利证书的真实性可通过中国专利电子申请网进行验证。
《海牙协定》是适用于工业设计领域的国际知识产权协定,与《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和《专利合作条约》共同构成工业产权领域三大服务体系,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管理。通过该协定,申请人向受理局提交一份单一的国际申请后,就可能在若干个缔约方获得工业品外观设计保护。
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绘就了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也对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和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指出“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健康发展”“构建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机构自治的知识产权服务业监管体系”等要求。知识产权服务是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打通知识产权全链条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服务支撑。2021年,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行业规模持续扩大、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服务行为日趋规范,有力保障了激励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市场运行机制的建立,助力支撑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促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
近日,随着商标网上服务系统“马德里商标国际放弃业务”的网上申请功能正式上线,我国申请人可在线办理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的申请、续展、转让、注销等全部10项业务,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业务全面实现电子化。
“到2035年,我国知识产权综合竞争力跻身世界前列,知识产权制度系统完备,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创业蓬勃发展,全社会知识产权文化自觉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的国际合作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基本建成。”《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下称《纲要》)中描绘新时代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宏伟蓝图时,特别提到了“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商标审查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原《商标审查及审理标准》同时废止。
当地时间11月8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日内瓦发布《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下称报告),中国多项知识产权指标位居全球首位,这说明中国创新在持续推动全球知识产权事业显著发展,中国在世界知识产权领域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并做出了巨大贡献。
6月4日上午,国家知识产权局党组召开会议,专题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申长雨主持会议并讲话。
2021年6月1日,新修改的专利法正式实施,旨在切实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于维护专利权人合法权益,增强创新主体对专利保护的信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强对专利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此次修法新增惩罚性赔偿制度,规定对故意侵犯专利权,情节严重的,人民法院可以在按照权利人受到的损失、侵权人获得的利益或者专利许可使用费倍数计算的数额一到五倍内确定赔偿数额。
“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对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近日,由同济大学主办的全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会上全国16所高校共同组建知识产权学科联盟,在推动高校改革试点、确立标准规范等方面开展合作,着力探索知识产权学科改革和人才培养新路径。
5月28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14个省(市)知识产权局举行行政指导会,进一步规范不以保护创新为目的的非正常专利申请代理行为,74家专利代理机构代表参会。当前,知识产权工作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作用愈加凸显,我国正在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知识产权工作正在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但与此同时,部分申请人无视高质量发展要求,提交了一批不以保护创新为目的的非正常专利申请,部分专利代理机构在其间承担了大量的非正常专利申请的代理工作。国家知识产权局于今年初通报的非正常专利申请排查情况显示,通过专利代理机构提交的非正常专利申请占比较高,涉及代理机构1400余家。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今年6月1日,我国新修改的专利法和著作权法付诸实施,为知识产权工作助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更有力的法治保障。
从服饰到手机,从食品到国之重器,中国品牌登上热搜的频率越来越高。5月10日是第五个中国品牌日,中国品牌发展国际论坛、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今年线上线下结合举办的中国品牌日活动精彩纷呈,吸引了1500余家企业参加。这5年,中国品牌发生了哪些变化?记者带您一探究竟。
办理维权援助申请3.3万余件,提供咨询指导服务4.3万余次,组织知识产权公益研讨、培训活动1000余场,提供知识产权侵权判定参考意见9384件、知识产权分析预警203次……一串亮眼的数据显示出2020年全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的显著成效。
近期,《2021年地方知识产权业务受理窗口工作要点》发布,围绕地方窗口工作高质量发展,对优化窗口布局、健全管理机制、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作出新的部署。2020年9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关于规范地方专利商标业务窗口名称 稳步推进知识产权业务“一窗通办”的通知》以来,有关省市积极推动专利代办处、商标受理窗口职能整合和知识产权业务集中受理。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7个省市设立了知识产权综合业务受理窗口,实现“一窗通办”,完成率达到80%。各地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作部署,积极推进业务融合、拓宽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取得显著成效。
4月2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举行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2020年全国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20年全国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达到80.05分(百分制),较2019年提高了1.07分,较“十二五”末(2015年)提高了11.33分,创历史新高,客观反映出社会各界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效的充分认可。
4月26日,第21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到来之际,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2021年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2020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2020年全国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调查有关情况、2021年“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活动安排、《中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20)》以及欧盟商标查询系统上线等有关情况,国家知识产权局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
4月26日,2020年度专利复审无效十大案件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开放日活动中正式发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4月19日,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举办“知识产权与中小企业:将创意推向市场”分论坛。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应邀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申长雨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小企业是保持市场经济韧劲和活力的重要基础,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一是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